觀眾與評委
——淺論魔術師發展方向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得時常很想暫時忘卻所有魔術經歷,回歸到一個剛剛接觸魔術少年,夢想著自己將來站在舞臺上的英姿,還有在魔杖下反生的各種各樣奇跡。要問我接觸魔術以來什么事最遺憾,我的回答是不會變的:“沒有在剛接觸魔術時記錄下所有的想法,作為為來的發展方向。”
現在隨意觀看幾場普通魔術比賽,便不難發現:舞臺魔術幾乎成了傘與棒的天下,近景魔術也變得“一副撲克在手,走便天下無憂”。那些評委與表演者旨在追求一樣東西——難度。從各種強選、出傘到一些讓人聽不懂的難度名詞,他們千篇一律的表演形式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觀眾感受。我曾經有一位魔友熬夜練習360度開扇,但卻在街頭表演中搞的觀眾以為自己在看手指秀,而不是魔術。所以對于有著不同發展方向的魔術愛好者來說,初期選對方向很重要。
作為魔術愛好者,我始終認為效果才是王道。花切固然好看,但備上一兩種足以;撲克魔術種類雖然多,但效果較為單一——大多數都是觀眾選牌,表演者找牌;從頭到位出傘也不會令觀眾察覺到難度所在。而在設計新魔術時,更不能因為沒那種道具或手法就放棄了那種效果,缺少了“幻想”的魔術師充其量是個表演機器。而高級別的比賽也同樣重視藝術的通用評判標準——觀眾感受。
因此,我會以觀眾感受而不是一些評委的話作為表演好壞標準。學魔術以來最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就是在初期我記下了一些心得感受,其中的設想也被作為我今后的發展大勢所在。
假作真時真亦假,我們現在很難再以全觀眾角度看魔術,不能通過看表演很好的得出觀眾最想要什么。而要想知道觀眾喜好,就去問問觀眾想法與自己的童真時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