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和一位馬來西亞的朋友在網上會面, 這位朋友談及這麼一件事: 話說當地成立了一個由眾多狂熱魔術愛好者所組成的魔術組織, 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作試驗性的表演。這類試驗性的表演不在乎賺錢, 而是在于培養魔術愛好者們成為一個更好的表演者。 方法如何呢﹖就是一群較有經驗的表演者陪伴著兩三個表演經驗較少的愛好者們作實戰訓練。友人告訴我, 他們一直在表演的過程中作觀察及提示: 你離觀眾太近了…
你離觀眾太遠了…
你剛才的表演一點演繹的成份都沒有…
你離我們遠一點, 不要動不動便過來我們這邊…
你應該按照我們剛才告訴你的那樣去做, 不要漏了其中的幾個步驟… 然后友人開心地說他也經歷過這段艱苦的專業訓練而且生存了下來。 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說我不太贊成這種訓練模式, 因為這只會製造出許多一模一樣的表演者, 相同的舉止, 相同的表演風格。在這種訓練下, 將永遠無法出現別具一格的表演者, 因為他們作新嘗試的空間被限制了。 況且, 這種專業訓練本來就沒可能適合每一個人, Guy Hollingworth說他最想的是能夠好象 David Williamson那樣做些極盡幽默, 作弄觀眾的表演, 無奈百般嘗試之下也做不來。Bill Malone說他常常使觀眾大笑不止的一句話被另外一個魔術師所使用的時候, 觀眾差點兒想動手打架。 表演的風格和模式根本就不會有絕對的最佳方式, 何必硬性規定表演者的處理觀眾及表演的方式呢﹖ 這讓我想起 Lennart Green, 而Eugene Burger曾這樣說 Lennart Green: Lennart 的成功是因為沒有魔術師在他的身邊, 如果在學習魔術的過程中一直都和魔術師們交流的話, 肯定會有不少人說他這麼做不對, 那麼做不行, 一定沒辦法成就今天這麼創新及反傳統的他。 Lennart Green 在他的著作中提過My Five Points In Magic: 1, Be Un-natural [要不自然]
2, Magic is the Presence of Moves [魔術就是要展現你的手法]
3, Confusion is Magic [把人搞糊涂就是魔術]
4, The Props are Magic, not You (so always use a clean deck)[道具才是魔術最重要的東西, 而不是你自己(因此永遠要用新牌疊)]
5,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Please Yourself [最終極的目標是讓你自己覺得開心] 他的 My Five Points in Magic當然是以 Juan Tamariz的大著— Five Points In Magic借題發揮, 當中的見解更是和傳統的說法完全相反。 不過后來他也補充了一句, 叫我們不要把他的這五點看待的過份認真, 而他寫這五點旨在對那些僵化的規矩作出@@@@。 按照傳統的看法, Lennart Green的這五點當然是離經叛道, 倒行逆施, 但正因為如此, 他才能夠創作出 Snap Deal, Laser Deal等突破常規的技法 。(上述的技法應用了一些頗為獨特的理論, 詳情見 Lennart Green的著作 Snap Deal) 不是說這些技法就是紙牌魔術的最高境界, 但是如果完全按傳統那種要求百分百合符邏輯的思考方式, 是不可能出現 Laser Deal的﹐按 Lennart的說法﹐這就是 Unnaturalness行的通的時候。 當然, 我不是說Lennart Green所做的或說的就一定正確, 但最起碼是一把不盡相同的聲音, 所走的也并非是傳統的康莊大道。正因為如此, 他可以建立另一派的思維(有沒有發現 Lennart Green從來都不使用雙翻/Double Turnover?), 而資訊是提供給所有人的, 同意與否是讀者自己的選擇, 重要的是大家多了一點比較與思考的空間。 回想起來, 我并沒有接受過有關如何表演的訓練, 表演風格也是一直在轉變當中,而從來也沒有什麼人告訴我要怎麼樣去接觸觀眾或如何對答等等…。 也就是說, 我和上述的那種 “專業訓練” 沒什麼緣份, 但我到是感到幸運, 因為我可以有獨立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