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579
- 新金幣
-
- 魔術幣
-
- 貢獻
-
- 點券
-
- 版主積分
-
- 智慧
-
|
風格即風度或稱臺風,是演員在舞臺上的風采,態度,包括其儀表體態,言談舉止留給觀眾的綜合印象。風格是演員的思想作風藝術修養在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演員的風格表現在許多方面,如藝術處理:
先談“開場”,第一托活(開場節目)選擇的好壞很重要,因為這是序幕拉開給觀眾的第一個印象,觀眾還不了解演者的底細,所以第一托活的好壞能影響全場。上海魔技團把第二主演沈鶴鳴的演出排在第一場,鄧鳳鳴用巨型魔術“火箭上月宮”開場,效果很好,這樣處理是頗具匠心的。
從五十年代直到現在,常見有的魔術演員出場時,右手拿著一根小小的魔術棍,從幕后走到臺口,照例向觀眾半鞠躬,隨即退后幾步,將魔術棍在兩指之間迅速轉動幾圃,然后拋給助手,即開始進行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的表演。這是一般雜枝團里單場魔術表演的演員至今習用的方式。
還有一種是某些專業巨型魔術團常用的形式,前幕拉開,臺上彩桌和大小道具擺設華麗,主演和兩旁的多數助演麗妝艷服,光彩奪目。表演者向觀眾致禮之后,多以手彩開始,接連一系列的搶彩動作,最后以出現一幅有意義的巨大標語而告結束。
不論哪——種方式演出, “開場”是演員和觀眾首次見面,魔術師必須爭取“旗開得勝”,要用第一個節目緊緊吸引住觀眾。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表演者的神態、風采之外,直接涉及到安排節目的內容。魔術演員的風格問題和演出的內容主題是密不可分的,無論從心理學的角度或者從實際演出的效果出發,這種“首戰告捷”的做法,是值得引起重視的。不能千篇一律,老是從簡單的小節目開始變起。
“收場”問題,從來就是魔術演員十分重視的, “底活”(最后一個節目叫“底活”)的選擇比“開場活”更為重要,因為它是全場的結局,又是全場的高潮,應當把精彩的節目或主演最拿手的節日選作“底活”,它能給觀眾留下極難忘的印象。如果底活表演的不夠精彩,就會前功盡棄,使觀眾掃興而去,底活使的好,就能夠產生錦上添花的藝術效果。 “底活”,應該以質量為重,不單是形象的“繁華”,有的演員的收場很“簡”:變到最后連所有的道具、彩桌,甚至連助演都一一消失了,留給每個觀眾腦海里的是一個大問號,使觀眾載興而歸。但一般都是用巨型魔術做“底活”。
安排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的“中場節目”,往往是一些魔術演員存在的薄弱環節,因為要保證每場演出的時間,于是滲進了一些質量不高的節日,影響整個演出效果。
中場節目的安排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每個節目單獨表演,節目之間沒有連帶關系。優點是清楚,給觀眾的印象明晰,突出。另一種是每個節目之間互為因果,如:紙團變成鴨蛋,鴨蛋孵成鴨子最后鴨子遁走,等等,把幾個節目連貫起來進行表演。這種表演形式的優點是:節目之間沒有間斷,一氣呵成,完整性強。但穿插在里邊的優秀節日容易被湮沒,不突出。而且為了使節日之間連貫的自然、流暢,不勉強,所以選擇節目比較困難。
在每個節目表演的過程中有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叫“諞” , 就是把道具或主演的雙手向觀眾交代清楚。表演者利用相應的表演方法和技巧,把道具的“托門”掩蓋起來,使觀眾發現不了,即從正面證明“沒有毛病”,這個過程叫“諞”,也叫“漂托”。諞又分為“明諞”與“暗諞”,明諞就是有意識地向觀眾直接交代,暗諞就是無意識地(實際是有意識)向觀眾間接交代。
第二個步驟叫“鋪”,為變幻做準備的各種表演動作。如“過托”、 “上托”、 “下托”、“換托”, “倒托”, “入托”等(整個過托的過程也可以叫鋪)。鋪的好與壞,至關重要,它決定表演是否成功。
第三個步驟叫“亮”,它是繼“諞”、 “鋪”之后,完成變的表演動作。如: “出托”、 “回托”、 “亮托”等。它也是一個節目的表演高潮,既是高潮,舞臺造型一定要優美,利落、舒展,大方、精彩,有的活還要“串”,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個步驟叫“收”,在完成了上述三個步驟之后,為了完全消除觀眾的懷疑,還需要進一步把道具或雙手向觀眾交代清楚,證明沒有毛病。它包括“明諞”與“暗諞”,以及收拾道具等衰演動作。這個步驟也可以叫做“收托”。
一般的魔術節目,其表演過程都是由這四個部分組戊的。當然,這四個步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通過表演方法和表演技巧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整個表演過程叫做“使活”。
節目的安排是松松垮垮、拖拖拉拉,還是連貫、緊湊、完整,突出,直接關系到演員的表演風格。
演員的風格也體現在演員的表演藝術和演員所塑造的舞臺形象方面,不過刻劃人物的方法與戲劇演員不同,魔術演員在全部表演過程中都要顯現出一種神秘感和智慧感。演員要精神高度集中,輕松自然,舒展大方,不要動作慌亂,拘泥緊張。演員的一舉一動,表情的細微變化,觀眾都非常注意,所以,喜,怒,哀、樂,輕、重、緩、急,真、假、虛、實,必須根據變的需要和美的形象,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要有層次,有節奏、有起伏,有高潮,不要平平淡淡。演員既要有成功的充分信心,又不要有任何傲視觀眾的心理,要幽默有風趣,切忌庸俗與放肆,要有藝術上的夸張,不要故弄玄虛,賣弄“技巧”。演員的手,跟、身,法,步結合起來,要做到眼活,手快、動作亭。眼要有神,不要死釘著道具和自己的雙手,要注視觀眾,與觀眾交流感情,掌握觀眾的心理變化,引導觀眾進入劇情,這叫“領招”,就是引導觀眾接受演員以假當真的“欺騙”表演。演員既是魔術的表演者,又是美的組織者,要挖制整個舞臺,又要“指揮”全場觀眾,把節目內容和其獨特的手法結合起來,給觀眾帶來娛樂趣味和藝術享受,并且活躍思維,啟發想象。
演員的表演動作、表情和舞臺造型必須悉心設計,長期實踐,做到盡可能完美,形成自己的風格。
由于每個魔術演員自身經歷、視野不同,藝術水平,幻想領域以及表演意圖有
別,則所選擇的魔術表演主題也不一樣。如已故著名魔術家張慧沖總是以巨型魔術為主要表演內容,發展到運用科學物理及心理催眠等方面。北方已故著名的魔術家陳亞南所選用的,大多屬于生活興趣和幽默幻想的節目。著名中外的魔術表演藝術家楊小亭所表演的節日,則多反映現實生活的一些幻想問題,例如經他創新的《吉慶有余》, 《萬象更新》等節目,都是歌頌今天人們美好生活的最象和愿望。
另外,演員的藝術技巧也體現出演員的風格,表演效果是否合乎理想要求,是有賴于藝術技巧的。所謂藝術技巧并不單純竟味著表演手法的干凈利索,廣義地來說,諸如道具門子設計、造型、美化和準確的控制與使用等,也都應當列入技巧范圍。每個演員在藝術技巧上各有側重,有的在手上下功夫,有的在道具革新方面動腦筋;有的以小巧玲瓏取勝,有的以巨型豪放超人:還有的更重視面部表情或語言藝術,久之就形成了各自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
總而言之,一個魔術演員的風格,和上述幾個方面;對整個表演的藝術處理,演員的藝術技巧和演員的表演藝術息息相關,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因此,必須從這些具體方面著手培養自己的藝術風格,否則,單純的講藝術風格,只是空中樓閣沒有根基。當然這也和演員的美學觀點是分不開的,就不消細說了。
培養好的藝術風格是至關重要的,風格的好壞,對演出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同樣一場活,由于演員的風格不同,在藝術效果上就能會有天地之別。
因為每個演員的藝術造詣的深淺不同,思想境界的高低不同,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甚至因人而有所不同。凡是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嘖嘖稱道的多種多樣的藝術風格,不能簡單的區分那種好,那種不好,甚至強求“統一”,或機械模仿,應該百花齊放,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來培養自己的獨特風格。有的神秘開朗,氣吞長虹,有的舒展大方、老成持重,有的干脆利索、大膽潑辣,有的斯文儒雅,幽默輕松。演員的表演風格各有特色,觀眾可以“各取所需”。象做菜一樣, “同一道萊,而口味各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濃厚, 南方人嗜清淡。”各有所好,因此,要進一步發屜各種不同流派,創造各種不同風格。至于那些面目可憎、庸俗無聊,低級趣味,賣弄技巧.如不必要的耍弄魔術棍等輕狂之舉,都有損于魔術藝術的光輝,是不足稱道的。 |
|